3D形态学分析:非拔牙固定矫治中上颌中切牙与切牙管关系及牙根吸收的研究
作者:
Remsh Khaled Al-Rokhami1,2, Hongzheng Gu1, Xiaobao Dang1, Zhihua Li2, Sadam Ahmed Elayah3, Xing Zhao1, Karim Ahmed Sakran1,4
单位:
- 镇江市口腔医院,江苏镇江
- 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,江西南昌
-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,四川成都
- 也门伊卜大学牙科学院
通讯作者:
Karim Ahmed Sakran
邮箱:kimosak89@gmail.com
摘要
引言:本研究旨在评估非拔牙固定矫治中上颌中切牙(U1)与切牙管(IC)的形态学变化及空间关系,并分析牙根吸收情况,同时考虑性别、年龄及骨骼分类的影响。
材料与方法:回顾性分析2015-2023年间接受非拔牙矫治的44例患者(88颗上颌中切牙),通过CBCT测量治疗前后IC宽度、牙根-IC距离、皮质骨宽度(CBW)、IC高度及牙根吸收等参数。
结果:治疗后IC宽度、CBW及牙根-IC距离显著减小,男性、II类骨骼及低角面型患者牙根吸收更明显(平均1.01±0.68 mm)。II类患者牙根-IC距离及牙根长度减少更显著。治疗后U1-IC关系以H2和H3水平的近似为主(68.2%),H1水平接触(13.6%)和侵入(9.1%)率最高。U1移动距离、牙根长度、IC高度及ABO指数是U1-IC负向关系的独立预测因素。
结论:上颌切牙内收会改变U1-IC关系并导致牙根吸收,临床需结合个体解剖及骨骼特征制定治疗计划。
关键词:上颌中切牙;切牙管;固定矫治;牙齿移动/内收;牙根吸收;CBCT
引言
上颌前牙尤其是中切牙(U1)对美观和功能(如咀嚼、发音)至关重要。正畸治疗中,牙齿移动范围受牙周附着装置及邻近解剖结构(如切牙管IC)影响。IC位于上颌中线,内含神经血管束,其与中切牙根的邻近可能导致牙根吸收等并发症。近年来,锥形束CT(CBCT)的应用为评估IC与牙根关系提供了三维视角,但针对非拔牙矫治中U1-IC关系的研究仍有限。本研究结合人口学和骨骼因素,探讨上述关系及牙根吸收的差异。
材料与方法
研究对象:纳入44例非拔牙矫治患者(18男/26女,27青少年/17成人),分为I类(10例)、II类(34例)及低角(7例)、均角(27例)、高角(10例)面型组。采用CBCT(0.3mm体素)测量治疗前后IC宽度、牙根-IC距离、CBW等参数(图1A-C),评估牙根吸收(图3)及U1-IC关系(分离、近似、接触或侵入,图2A-D)。统计学分析采用Mann-Whitney U检验、Kruskal-Wallis检验及逻辑回归。
结果
IC与牙根形态变化:
- 性别差异:男性IC宽度在H1-H2水平显著减小(P<0.05),女性CBW-mid在H3水平减少(P=0.001)。
- 年龄差异:成人IC宽度在H1/H3水平减小更显著(P=0.002)。
- 骨骼分类:II类患者U1长度及宽度减少更明显(P<0.001)。
牙根吸收:男性(1.29±0.79 mm)、II类(1.79±0.66 mm)及低角组(1.56±0.88 mm)吸收更严重(P<0.01)。
U1-IC关系:H1水平接触(13.6%)和侵入(9.1%)率最高,H2/H3以近似为主(68.2%)。多因素分析显示U1移动距离(OR=2.138)是负向关系的强预测因子。
讨论
本研究发现IC宽度在青少年H3水平增加可能与生长发育相关,而男性CBW减少更显著提示性别差异的骨改建响应。II类患者牙根-IC距离减少更明显,可能与颌骨形态有关。牙根吸收的性别及骨骼差异强调了CBCT在治疗规划中的价值,尤其对高风险患者需调整矫治力或内收量。研究局限性包括回顾性设计及线性测量的三维局限性。
结论
上颌中切牙内收会改变U1-IC关系并导致牙根吸收,其程度受性别、骨骼分类及面型影响。临床建议通过CBCT评估个体解剖特征,优化治疗设计以降低并发症风险。